在和龙市,综治中心是市民口中“能解千愁”的民生服务枢纽。从邻里摩擦到历史遗留问题,再到居民投诉,只要走进和龙市综治中心的办事大厅,总能找到解决方案。
推开和龙市综治中心大门,9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,每个窗口上方的电子屏清晰标注着相应的服务功能和项目。与传统政务大厅不同的是,这里的窗口实行“前台综合受理、后台分类办理”模式,群众无需知道具体归哪个部门管,只需向首接窗口说明诉求,剩下的事全由市综治中心协调。
这种高效源于“资源整合术”:市综治中心采取“1+N”的方式进行功能分区,即在服务大厅设立“信访”“公安”“住建”“卫健”“司法”“法律咨询”等接待窗口,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、信息研判指挥室、心理咨询疏导室等N个功能室,按照“受理一转办(呈报)一承办一反馈一督办一办结一存档”的闭环模式,明确工作流程,并配套制定相应的制度机制。
全市政法单位及市社会工作部、市住建局等9家单位实行常驻办公,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妇联等10家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轮驻或随叫随驻。市综治中心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担任主任,负责统筹调度,公安、法院、信访等各部门分管领导任副主任,市委政法委选派专职人员进驻中心,负责日常管理工作。这样的人员组织架构,有助于对疑难问题靶向攻坚。
“怎么回事啊?我们小组的地力补贴还不给啊?都多少年了,还不解决?”几个月前,居民李大娘向市综治中心反映了自己的诉求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李大娘所在地的综治中心主任取得了联系。
经询问得知,这个村小组因部分村民常年在国外务工,组织召开小组会议时总存在村民缺席的情况,再加上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问题,村民一直对确权面积存有异议,导致土地确权工作无法顺利推进,故地力补贴无法发放。
明确原因后,市综治中心立即启动“一把手”督办机制,由市委政法委牵头,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,组织相关单位“一把手联合会诊”。针对确权委托无法及时回村的人员签订了委托书全权委托,对村内土地纠纷问题,找到村里的知情人还原了事件真相,由属地司法所和村法治副主任进行调解,打通确权问题中的堵点,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。经过3个月的攻坚,该小组的27户居民顺利拿到了地力补贴。
当地力补贴成功转到李大娘的银行卡上,她激动地说:“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,市综治中心的服务真是太好了!”
“群众的事就是大事”。像发放地力补贴这样的事,市综治中心每年要办近百件。不论是申请低保条件的咨询问题,还是久拖不决的历史遗留问题,市综治中心都会通过建立“诉求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时限清单”,确保每件事都有回音、有着落。
自2021年全市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以来,累计共排查、受理矛盾纠纷853件、化解842件,化解率98.68%,群众满意度达到99.7%。
“有事儿找综治中心”已成为市民的共识。这个集受理、调解、督办、服务于一体的“民生驿站”,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“小事不出乡镇、大事不出市区、矛盾不上交”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,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“和龙答案”。